證券要聞經濟觀察網杜濤2017-10-31 17:18

    中國PPP或許將會進入一個由量到質的改變階段,進入一個重視項目落地,重視項目質量的新階段。

    近日,國資委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中央企業 PPP 業務財務風險管控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通知中提出要求建筑類央企累計對PPP項目投資不超過集團凈資產的40%,其他央企比例不超過20%。

    通知稱,近年來,隨著國內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項目轉變為 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中央企業主動適應改革要求,積極參與 PPP項目,有關業務快速增長。但 PPP 項目投資金額大、回報期長、部分項目操作不規范、大量資產負債表外運行等,加大了企業財務風險。為加強中央企業境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 PPP 業務財務管理,防范財務風險,并下發通知。

    PPP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在2013年年底的財政工作會議提出推動PPP,歷時接近四年,形成了投資額十萬億以上的項目庫。

    據經濟觀察網了解 ,此次國資委下發的通知還只是一個討論稿,在幾家企業內部下發征求意見。一家建筑央企PPP負責人看來,由于央企在近幾年PPP項目推進的太快,累計的風險需要化解,比如項目項目的可研論證、財政可承受能力論證、項目融資融資論證不充分,此次國資委出臺這個通知非常有必要,能夠約束央企的投資,希望同時有細則公布。

    大岳咨詢總經理金永祥認為這個通知對PPP來講,央企是主要的社會資本方,現在央投資PPP企的趨勢會收緊,對PPP總體來講,有助于PPP的規范,對于民營資本來說,機會更多了。對于未來PPP,會是一個由量到質的變化。大岳咨詢屬于PPP中介行業的領先者,近幾年參與了幾百個PPP項目。

    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第8期季報數據顯示,從社會資本合作方類型角度分析。截至9月末,572個落地國家示范項目包括316個獨家社會資本項目和256個聯合體項目,簽約社會資本共944家,包括民營獨資175家、民營控股153家、港澳臺25家、外商15家、國有獨資300家、國有控股249家,另外還有類型不易辨別的其他27家。

    根據有關數據,截止9月,今年新成交的項目已經達到3.17萬億元,而八大建筑央企上半年中標PPP項目總投資額就已超1.5萬億。

    此次通知主要包括四條:明確財務承受能力邊界、嚴格財務風險源頭管控、優化項目資金安排、規范 PPP 業務會計核算等,而每一條又分為具體規定。比如,明確財務承受能力邊界要求各央企明確自身 PPP 業務財務承受能力上限,對 PPP 業務實行總量管控。資產負債率高于 90%、近 2 年連續虧損或資金實力薄弱的子企業原則上不得單獨投資 PPP 業務。

    嚴格財務風險源頭管控,要求單個項目計劃總投資超過 10 億元或擬開展子企業資產總額 5%的,均應由集團批準。對財政收入主要依賴轉移支付的地方,審慎開展回報方式以政府付費為主的 PPP 項目。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看來,當前ppp中某些項目的機制設計,確實帶來了施工類企業的一些競爭優勢,而項目打捆帶來的巨大的融資需求,使一些建筑類央企在當前ppp的競爭中因此獲得了突出的地位,業績突飆猛進,在ppp制度還相對不完善的當下,也使他們成為融資平臺的某種替代而積累了財務風險,這是這篇管控通知出臺的原因。但是這樣的情況如果繼續深化,一方面確實與防控地方債務風險有所違背,一方面也再次陷入重建設輕運營的慣性,一方面也對緩解民間投資下滑的不利局面沒有幫助,最重要的是也許在過快的央企ppp增長份額中,其中部分項目實現不了ppp提供公共服務長期效率提高的目的。這是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薛濤長期關注市政以及PPP領域的發展變化,他更關心的是,一個是哪些建筑類央企能否利用這些ppp項目轉換為運營商的角色為自己的轉型抓住良機,二個是項目模式設計如何進一步避免重建設輕運營和避免聯合體合而不聯的情況,三個是運營優勢如何被重點關注和成為相關產業發展的動力。

http://stock.qq.com/a/20171031/036957.htm